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看到了一部纪录片,片名为《我在故宫修文物,讲述了一群手艺人,他们在故宫长年如一日的修理文物,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。他们这种择一事、终一生的精神,不也是我们法律人的匠心精神。板桥法庭设立于 1954年,一代又一代的板桥法庭人,他们扎根基层,兢兢业业的在板桥做好审判执行工作。
六十多年的砥砺奋进,几代人的春花秋实。舒展板桥法庭成长的画卷,从秦家大院的木质瓦房到庄严威武的办公楼、从只有办公桌椅的法庭到全程录音录像的数字化法庭、从我们的金鸡峰丛走到九龙瀑布、从钟山革命老区来到我们的那色人家,这山那水都有我们板桥法庭人的脚印,他们将法治的种子撒到了村村寨寨,种到了老百姓的心间。
五月,是青春迸发的季节,多少的年轻人将岁月留在板桥,这里是他们法治梦开始的地方,看,小李正在走村穿寨化解矛盾、小陈正在手持法律的利剑维护社会公平;这不是小杨为化解矛盾构建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;再看,我们的小王正在为游客文明旅行保驾护航;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他们,才使板桥法庭荣获各项殊荣。
成绩来之不易,我们在赞叹感慨的时候应倍加珍惜,珍惜无数前辈们为了我们的法治板桥,所付出的努力。年近七十多岁的老庭长,唐老这样说:“七八十年代的法庭是在秦家大院里面办公,审判庭只有一张破旧的桌椅,外出办案没有汽车,只能靠步行。每次下乡办案一待就是一个星期,我们自带粮食到老百姓家里,跟他们同吃同住,白天办案,晚上在院坝里面跟老百姓说说发生在身边的法律故事”。多么质朴的语言啊,就如唐老送给板桥法庭的乔迁字画一样“门外春风细雨,案头烈日严霜”,说出了那些年法庭人办案的艰辛,道出了那一代人的沧海桑田。
法庭历经三次搬迁,每年七月桂花飘香,从老法庭移栽过来的桂花树散发着沁人心扉的香味,这是我们板桥法庭的传承,还有我的两任庭长,他,现在是执行局局长,是一位勇于跟“老赖”死磕到底的人,但在我心目中,他是我的法治启蒙老师,他教会我怎么记好笔录、如何做好调解审判工作、更用实际行动感化着我对待工作的态度,他是一位值得敬重一生的老师。我的现任庭长,杨庭长是院党组成员,他放弃机关优越的工作环境,扎根法庭长达8年多,在这里他办理好每一个案件、接待好每一位来访的当事人、关心好法庭的每一位干警,法庭已是他的第二个家,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与他息息相关。他们,就是板桥法庭人,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法庭人,他们将青春献给板桥的审判事业、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传承法律人的匠心精神。
厉害了我的前辈们,我为你们无悔的青春点赞!你们用勃勃英气的青春,续写板桥法治的煌煌篇章。作为青年一代,我们怀揣法治梦、肩负新使命,必将把你们的匠心精神传承下去,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,认认真真审理好每一个案件。继续用我们的汗水谱写板桥法治工作的新篇章,用我们的努力铸就新青年的无悔青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