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法院动态
【古案回眸】——修史虚饰判
分享到:
作者:周朝霞  发布时间:2018-10-12 11:53:24 打印 字号: | |
  张鷟(660?——740?),字文成,自号浮休子,深州(今河北深县)人。传儿时梦见紫文大鸟止其庭。其祖父说:“吾闻五色赤文,凤也;紫文,鸑鷟【1】也。若壮,殆以文章瑞朝廷乎?”因取名鷟,字文成。张鷟少时聪敏过人,当时儒士多称其才,莫不叹异。公元679年登进士第,授岐王府参军,先后任长安尉,鸿胪丞、司门员外郎。《旧唐书》称张鷟“曾应下笔成章及才高位下、词标文苑等科,凡应八举,皆登甲科。……凡四参选,判策为铨府之最”。员外郎员半千(员馀庆)对人说“张子之文如青钱,万简万中,未闻退时。”一时名声鹊起,号为“青钱学士”。当时新罗、日本等国遣使入贡,比出金帛求其文集归国。

【1】鸑鷟[yuè zhuó]: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五凤之一,身为黑色或紫色,鸑鷟象征着坚贞不屈的品质。

张鷟著《龙筋凤髓判》四卷,共有判词79则。学界一般认为唐人判词都是虚判,但是今天学者对其判词详加考证,认为一些判目实际上源于真实案例,是武周、中宗两朝实录。

修史虚饰判

监修国史刘济状称:修史学士李吉甫多行虚饰,不据实状,有善不劝,有恶不惩,得财者入史,无财者删削,褒贬不实,非良史之体。

监修国史的刘济报告说,修史学士李吉甫经常粉饰、虚构事实,不如实记载,善恶不分。给他好处的人就可以入史,不给他好处的就删除,褒贬不实,不是能秉笔直书,如实记载历史经得住验证的人。

观龙演卦,未闻记事之书;学鸟为文,始立载言之典。平林鬼哭,经籍所以郁兴;中山兔悲,翰墨由其骏发。纪功纪过,沮诵肇之于前;系月系时,迟任踪之于后。

伏羲观察龙马腾跃轨迹画八卦推演未来的时候,还没有文字,直到黄帝的史官仓颉观察鸟兽踪迹,才创造了文字。山林野鬼害怕被史书弹劾而哭泣,经籍因为有了文字传世而繁盛;中山国的兔子害怕被取毛做笔遭杀害而悲伤,诗文因此而迅速发展。历史的作用在于,记述功勋、过失,作为前车之鉴劝勉后来;按照时间顺序编撰史书,像迟任【2】这样的贤士才可以被后人知悉。

【2】迟任,古代贤人。

莫不惩恶劝善,激浊扬清。千载睹其昏明,一字成其褒贬【3】。

这样做是为了惩治邪恶,褒扬良善,树立正气,所以岁月悠悠,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史书知道其人是愚昧还是贤明,最典型的就是《春秋》,一字暗寓褒贬。

【3】《幼学琼林》“荣于华衮,乃《春秋》一字之褒;严于斧钺,乃《春秋》一字之贬”。

吉甫缇紬【4】藏室,握椠【5】 词林。遵直笔于南史,跨高踪【6】于东观【7】。理须抑扬,训诰斟酌。

【4】缇紬tí chóu :橘红色绸衣。

【5】 椠qiàn:还没有书写的木牍。

【6】高踪,发生在遥远过去的事。

【7】东观,老子藏书之处,指藏书馆。

李吉甫作为身穿橘红色绸衣的史官,身负修史重任,本应当像春秋时齐国的修史官南史一样秉笔直书,识见超越前人。

理须抑扬,训诰斟酌。

典谟【8】辩而不华,质而不俚。

【8】典谟,《尚书》,指史官所著之书。

抨丑恶、扬正气,断文字、酌章句,修史应当明辨事理,不追求辞藻华丽,用词质朴不粗鄙。

退不隐恶,慕周舍之坚贞;进不虚美,追杨雄故事。何得文随意曲,笔逐情偏?

钦羡春秋时周舍直谏赵简子的坚贞,追忆西汉杨雄作《法言》,拒绝蜀之富贾出十万钱记载其言行请求。怎么能够根据个人好恶、情感而歪曲事实呢?

非《左氏》之三家,有刘公之一弊:密会王道之辈,闻而不言;潜济生人之徒,舍而不录。

李吉甫没有《左氏春秋传》三家的直言,确有被刘济弹劾的弊病:私下会见王道之辈,隐瞒他们的恶行;不迎奉交好他的人,便不能载入史册。

阿附宰相,贵虚饰以佞一时;谄事明君,尚虚名而夸六国。贪述冠冕,遗卫霍之元勋;竞叙婚姻,忘良平之上策。有青蚨【9】之镪,则倍事揄扬;乏黄鸟之金,则辄加删削。就腐刑于汉室,便作谤书;求斛米于梁州,辄成佳话。毁誉在己,高下由心。

【9】青蚨:钱

攀附权贵,粉饰他人以混淆一时;谄媚君王,以虚名而蒙蔽明主。仅追求辞藻华丽,而遗漏像卫青、霍去病一样建立功勋的人;只顾念近亲旧友,而忘记像张良、陈平一样为治国出谋划策的良才。向他行贿的,就在史书中加倍赞誉;不给贿金的,就随意在史书中删减。司马迁受宫刑,因此做《史记》时难免诽谤朝廷,陈寿为了向丁梁州索要财米,许诺为他作“佳传”记入《三国志》。诋毁还是赞誉,仅凭自己的好恶。

异班彪之正色,乖董狐之直道。有奸雄之性,无良史之才。徒紊国经,宜从屏退。

不同于班彪的正气,违背了董狐的正道。只有奸诈的性情,没有史官的才德。只会扰乱国史的编纂,应该将其屏退。

读书笔记:

1、《龙筋凤髓判》辞藻华丽,用典繁多,叹前人之渊博,哀我辈之不学。

2、前人判词并非都是现代意义上的诉讼案件,包括治国理政各个方面的方针政策的适用。

3、孔夫子,关夫子,万世两夫子;

修春秋,读春秋,千古一春秋。

何妨一学关帝,挑灯清夜读《春秋》!
责任编辑:韦凤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