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平,以美丽奇绝的自然山水,征服了天南地北的旅行者。在发展全域旅游的今天,让我们循着一位古人的足迹,去领略数百年前罗平的自然风光,感受罗平当年的社会状况。
霞客行﹒白腊山
白腊山是罗平的神山。
白腊山海拔2468米,一峰矗立,高出云表,巍峨雄挺,直刺苍穹,万山拱扶,傲视群峰,是罗平境内的最高峰。
崇祯十一年(公元1638年)8月17日清晨,在蒙蒙雨雾中,51岁的徐霞客经过一路的艰难跋涉,终于来到罗平地界——“偏头哨”。徐公写到:“所度诸山之险,远以罗平、师宗界偏头哨为最。”偏头哨幽深、沉寂、高耸、狭窄,寂静到连一只昆虫鸣叫的声音都没有,只有高深的沟壑、陡峭的山岭、茂密的草丛和没过膝盖的泥浆,再加上一个挎刀拄枪、守在路口索要钱财的士兵。这就是明朝末年师宗与罗平交界一个哨卡的景象。
“岭重山复,上下六十里,险峻为迤东之冠。”重重叠叠的山岭绵延六十余里,险峻冠绝滇东。这就是徐霞客对罗平的最初印象。
徐公在过了中火铺后,在山下泥泞的箐沟石间,发现木头嵌在石缝中,架成时断时续的栈道。这里的栈道不像古蜀道上的栈道那样沿着陡峭的崖壁修建,悬空在山崖之上。
在距罗平还有四十多里路程时,天色已晚,徐霞客见天下起雨来,环顾四周,雨雾茫茫,什么也看不见。徐公便决定到附近的营房投宿。这时五六个手持长矛大刀的士兵及时出现,把他带到位于一座小山顶峰的军营。营房的茅草屋简陋至极,像蜗牛壳一样低矮狭窄,并且上漏下湿,人畜混杂居住。徐公经常出门在外,深谙随意而安之理,他放下行装,在罗平白腊山上大明王朝的军营里美美地睡了一个晚上。
徐公笔下的白腊山,“在城西南十余里,顶高十余里,其麓即在西门外二里。上有尖峰,南自偏头寨,北抵州西北,为磨盘山过脉,而东又起为淑龙山者也。此山虽晴霁之极,亦有白云一缕,横亘其腰如带围,为州中一景。” 徐公所说的这一道独特神奇的景观,就是罗平古十景之首的“腊山玉带”
第二天,徐公一路下山,只见路左边有一缕泉水从石洞中流了出来。“其石高四尺,形如虎头,下层若舌之吐,而上有一孔如喉,水从喉中溢出,垂石端而下坠。喉孔圆而平,仅容一拳,尽臂探之,大小如一,亦石穴之最奇者。”徐霞客当时右脚沾满了污泥,不假思索便用石穴里淌下来的泉水洗脚。洗脚后没走了远,右脚忽然疼痛不止。徐霞客百思不得其解,嘀咕道:“此灵泉而以濯足,山灵罪我矣。请以佛氏忏法解之。如果神之所为,祈十步内痛止。”先生走数着走到第十步时,疼痛果然停止了。
难道真的是因为用灵泉洗脚,受到山灵惩罚吗?不然怎么祈祷忏悔后马上就解脱疼痛了呢?徐霞客是经常出门在外的人,这次亲身经历,让他深信山神有灵。
白腊山被人们奉为神山,源于其曾经有过受封禅的历史。据说在南诏时期,南诏王封白腊山为安边景帝。自此,罗平人祖祖辈辈膜拜白腊山,祈祷白腊山神保佑罗平这方土地风调雨顺、人民太平安康。为了供奉白腊山神,数百年前,罗平人就修建了白腊寺,虽历经变迁,但是至今白腊寺仍然香火不断。在人们的心中,白腊山神永远都是灵验的。
不管白腊山神是否显灵,但白腊山确实让罗平坝子风调雨顺,特别是近年来,因为白腊山带来的雨雾天气,让罗平的春天变成金花的海洋,让罗平名扬天下。